找到相关内容1061篇,用时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五蕴”与“十二因缘”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

    蕴 十二支 三世 人生 3.想蕴 1.痴支① 过去因 1 4.行蕴 2.行支② 5.识蕴 3.识支 ①     现在果 1 1 4.支② 胎儿结生 1.色蕴 2.受蕴 5.六入支③ 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242176.html
  •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

    之生命体。   四、是心识,属于精神,是父母精血,属于物质,故,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,亦即胎相之初成,未具六根。   五、六入—为六根完具位,谓于胎中渐次增大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...、现在、未来的三世,由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老死,不断流转,叫做流转门。而这流转门的因果:从过去‘无明’和‘行’的二支因,缘起现在世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5940475.html
  • 谈修行中的福报问题

    进一步探讨当会知道,众生对我们给他的恩惠与好处,终究会记在第六识的与第八识的种子中而轮回转世,在未来某一生中,相遇缘熟自会回报而成我们的福报。因此,这种福报的意义是我们“把善业的种子寄存在其他众生的...有很多,例如你过去修行时曾到过佛的净土,那么你的第六识就存有净土的庄严,第八识保有形成净土善的种子。又例如你经常做布施,心中常存有布施救人的善念,那你第八识中就会种下慈悲的善种子,将来机缘成熟也许...

    紫虚居士

    |福报|命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0755294714.html
  • 谈修行中的福报问题

    因缘果报方面来说的。进一步探讨当会知道,众生对我们给他的恩惠与好处,终究会记在第六识的与第八识的种子中而轮回转世,在未来某一生中,相遇缘熟自会回报而成我们的福报。因此,这种福报的意义是我们&...识中,在来生中遇缘成熟成就自己的善业。这种情况有很多,例如你过去修行时曾到过佛的净土,那么你的第六识就存有净土的庄严,第八识保有形成净土善的种子。又例如你经常做布施,心中常存有布施救人的善念,那你...

    紫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2943525.html
  • 关于福报

    果报方面来说的。进一步探讨当会知道,众生对我们给他的恩惠与好处,终究会记在第六识的与第八识的种子中而轮回转世,在未来某一生中,相遇缘熟自会回报而成我们的福报。因此,这种福报的意义是我们“把善业的种子...善业。这种情况有很多,例如你过去修行时曾到过佛的净土,那么你的第六识就存有净土的庄严,第八识保有形成净土善的种子。又例如你经常做布施,心中常存有布施救人的善念,那你第八识中就会种下慈悲的善种子,...

    紫虚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0145741.html
  • 阿赖耶识探源

    支,这十二支通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:由无明、行二支作为过去世的因,识、、六处、触、受五支则成为现在世的果。由爱、取、有三支作为现在世的因,生、老死则成未来世的果。总称为&...ldquo;识”和第四支“”。里也有识,和第三支“识”是什么关系,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?二者肯定有区别,如果没有区别,就重复了。小乘佛教无法回答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473510.html
  • 十二缘起流转门简述

    就是不苦不乐受。   触则因感官而起,有六种感官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眼见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觉触、意知法。六种感官引起六种触。   感官则因而有,有身体机能与精神功能,就必须有感官与外界联系,才能正常生活。   色又是缘识而有,倘若没有识别作用,的存在便毫无意义而势必无法存续。   当佛陀思维至此,发现“齐识而还,不能过彼”,缘起法只能上溯至识,再不能超越识而更有发现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1555197.html
  • 业处

    )  一、知遍知(bata Paribba)  若人能够以智透彻地辨明各缘起支(即无明、行、识、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、死等等)的相(lakkhana)、味(rasa,亦作功用),现起(paccupatthana)及足处(padatthana,亦作近因),那么此智即分别智」(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)。  若人透彻地明了它们的因缘,例如「由于无明,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4073697.html
  • 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

    生起之后,若是某一些因素条件发生变化,这一法的本身也随著发生变化。 不过,佛陀最初是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、而出家修道的,所以最初缘起的含义,主要是指生命流转而说的。因此经中说:‘识缘色缘识,此有则彼有,此无则彼无,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。’例如《杂阿含.二八八》经中说: ‘譬如三芦,立于空地,辗转相依,而得竖立,若去其一,二亦不立,若去其二,一亦不立,辗转相依,而得竖立。识缘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475376.html
  • 道非道智见清净

    vipassana)。  聚思惟﹕整体或一组一组轮流观照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内、外等三相的观法是为聚思惟。这是古印度大长老所采用的名称。  理法观:佛陀于三别轮流法教示(...sammulha ),对愚痴,    (三)二疑者 (ubhaya sammulha ),对两者   皆愚痴。  乙、(一)利根者 (tikkhindriya )  (二)中根者 (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5573626.html